再好的老师,也比不过家长的言传身教
教育一直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: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,谁更重要?
经常听到家长说:“我不懂教育,孩子就交给你了。”如果教育真的只靠老师和学校,那才是真的耽误了孩子。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
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:家庭教育不到位,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。教育的出路,跑道在学校,但起点和发力点一定在家庭。孩子能否真正成才,就看父母如何教育。这一点,所有父母都必须明白。
1一个孩子的品格取决于父母的家庭教育
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声音,就是无限夸大学校
每当我们讨论孩子的不同时,首先留意到的是他们的父母。孩子成绩优秀,我们会认为他的父母十分重视教育。孩子斯文有礼,我们会觉得他很有家教。甚至每当提及一个名人,我们先想到的也是他的父母。郎朗之所以成功,离不开父亲一直逼他练琴;周杰伦之所以成功,离不开母亲严格督促他学音乐。学霸非天生,每个优秀孩子的背后,都站着一对优秀的父母。一个孩子的种种品德,包括勤奋实干、诚实守信、善良感恩等等,几乎都来自于家庭。父母的品格决定孩子的一生,家庭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未来。
2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样,影响远远大于老师
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孩子是怎么样的,看他的父母就知道了。孩子是父母的复印纸,孩子的大多数行为与秉性,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。热播剧《小欢喜》就说明了一个道理:家庭关系越和谐,父母之间的感情越好,教育孩子的方式越得当,孩子的成绩就越好。在孩子的教育上,家长所起到的作用是最关键的。有句话说得很好:一个好父亲,等于200个好老师。一旦父亲参与到教育中,孩子的改变显而易见。而且,孩子能够从父亲身上汲取巨大的成长能量。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只有三五年,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全面的,贯彻一生的。老师的千言万语,往往抵不过父母的一句话。父母是孩子前行的动力,给孩子指明方向与道路,是孩子一生的导师。
3我们重视学校教育,却常常忽视家庭教育
无奈的是,我们在夸大学校教育的同时,也忽略了家庭教育。多少父母为了挣钱养家,忙着工作应酬,几乎没有好好陪伴过孩子。把孩子送进学校,就完全放心了;把孩子送去托管、去补习,就觉得尽责任了。却不知道自己的缺席,在孩子身上偷的懒,都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。老师不是万能的,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取代父母在教育上的地位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,塑造一个优秀儿童,至少要从六个方面出力:家庭、学校、儿童所在的集体、儿童本人、书籍、偶然因素。其中,家庭排在第一位。中国家长都很焦虑,急着把孩子送去五花八门的补习机构。殊不知孩子的成绩或许有保障了,但其他方面的教育却落后了。同一班级中学生之间的竞争,说到底,就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。“尖子生”不只是老师培养出来的,更需要父母和家庭的配合和支持。
4教育若只靠老师,真的会耽误孩子
教育界有一条备受认可的公式:一个优秀的孩子=60%家庭教育+30%学校教育+10%社会教育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,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孩子不是老师的,而是您的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
5教育最大的死敌,就是大人“怕麻烦”和“图省事”
教育孩子,千万不能偷懒。老师布置作业,是希望孩子在家也好好学习,家长却嫌麻烦从来不管;老师请家长来学校,商量孩子的问题,家长却总说工作忙,没有空。董卿说过一段特别深刻的话:在教育孩子时,你选择了挣钱,不去管教孩子,等孩子长大了,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,抵不过他败家一年。子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。玉不琢,不成器;树不修,不成材。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,放在今天,同样适用。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件很辛苦,很琐碎的事情,但这正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,是长达一生的事业。教育需要守望与陪伴。爱孩子,就请给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。
6教书的是老师,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
“教育”二字是相辅相成的,老师负责教书,父母负责育人,二者缺一不可。如果把教育孩子比喻成盖房子,那么父母
无论您的工作有多么重要、困难与复杂,请您记住,还有一项更重要、更困难、更复杂的工作等着您,那就是育人。无论您的工作有多么忙,多么无法抽空陪伴孩子,请您记住,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次,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。老师教的永远是课本上的知识,而课本之外的,是父母的育。有了老师的教,父母的育,教育这件事才完整。
7没有好的家庭教育,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是白搭
如果说,学校教育是孩子获取知识的窗口,那么,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成长打开的大门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,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。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的折射,父母的综合品质,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素养。学校教育也很重要,重要在于,它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。所有老师和父母始终站在同一条战线上,为了每个孩子全力以赴,是我们的责任,也是使命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,就像一辆战车上的两匹战马,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家长